石化产业已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石油和化学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不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石化产业,而且石化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国家财富的增加和百姓就业的增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李晨介绍,近十年来,我国石化产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20%,有力拉动了国家GDP增长和财富的增加。
据介绍,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石化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8.88万亿元,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至今产业仍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顾宗勤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进一步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国内紧缺的精细与高端化工产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将进入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石化项目风险可知可防可控
与会专家从专业角度,对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PX(对二甲苯)项目风险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专家认为,PX项目风险可知、可防、可控,公众对其危险性既要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但也不必过分担心。
金涌指出,PX是汽油的成分之一,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PX属于易燃低毒类化学品,危险性小于家用液化气。其毒性分类属低毒类,与汽油、柴油同一级别。
“PX其实并不陌生,它进入的最终成品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的确良纤维、饮料瓶等。由于PX在空气中加权平均最高允许浓度为100ppm,嗅觉可察最低浓度为0.44ppm,所以人们不会在不知不觉中中毒。”据金涌介绍,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表明PX对人体有致癌、致畸性。
“从国际上看,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装置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李晨指出,PX是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上多个大型石化生产基地的PX项目都处在安全稳定运行状态,目前我国这一技术安全可靠,公众应尊重科学精神,正确看待和认识PX项目和产业。
有专家对备受关注的项目安全距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内外任何法律、法规、标准等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PX项目必须建立在距离居民区100公里以外。”金涌介绍说,与日本横滨的PX装置与居民区仅一路之隔、韩国釜山的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的裕廊石化区PX装置距市区约10公里等国际情况相比,我国大连的大孤山石化园区与市区相距21公里,离最近的小孤山居民区7.5公里,这一距离在国内外同类园区中属于较高水平。
“对包括PX在内的石化产品风险和危险的评估,国内外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而且标准是公开的、透明的,不存在隐瞒。”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汪文川认为,对石化产品的危险,我们既要有足够的忧患意识,但也不必有过分的担心。
国家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学双也认为,在国家和企业对化工产业的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下,相关环境风险是可防可控的,公众无需恐惧。
石化行业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着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也面临着社会公众希望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的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对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后期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环保水平。
“要加强项目的统一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盲目发展。”顾宗勤建议,要对我国重大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开展科学论证,加快关闭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企业。
“要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的建设、提升化工园区建设水平。”周学双认为,国家对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布局,应以在下风下游、人口密度小、远离医院学校等环境相对不敏感的区域为好,同时国家还应对已建项目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估。“科学合理地选址与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化工事故的发生。”周学双说。
“就监管而言,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级工程师郭琛认为,中国正在加大对石化工业的监管,国内石化产品的安全度在逐步提高。下一步相关部门要完善危险化学品准入条件,要严格项目审批、安全审查、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对发生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要查明原因,严格问责,追究当事企业和责任人的责任。
专家还对企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企业自身更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环保能力和水平。”凯捷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高级咨询顾问吴剑云认为,化工企业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强化员工安全生产知识与操作规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进实施“责任关怀”等安全管理体系与标准,加强与社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的透明度,推进企业与社区、社会公众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