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我国能源新战争

我国能源新战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10-12-29  关注度:1417

——解读围绕中国的“不稳定弧”

威廉·恩道尔

当今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周围的景色迷人,但也充满着危险。这个历史关口的核心之处,是确保海外石油供应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石油是现代世界工业经济的基石,我将尝试着向读者呈现我所看到的有关中国石油[11.07 0.00%]战略和地缘政治的画面。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宣布其单边主义政策,并发动了一场定义模糊、开放式的全球反恐战争。对美国之外的聪明观察家们来说,这场战争很明显和结束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没有多大关联。这其实和美国在经济基础受到冲击后拓展霸权有关,其冲击程度就如英国当年遭受的大萧条,这场萧条从1873年一直持续到1896年。世界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才决定出谁来继承大英帝国的霸权。目前,我们尚无法得知美国将如何解决这场霸权危机。

自从美国在1971年8月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以后,美国的霸权就开始依赖于其对世界能源流向的控制,首先就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石——石油的控制。正如亨利·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石油危机中所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正如我在之前的书中所详述的那样,美国在1971年后的历史中,似乎有打不完的仗——直接和间接或者通过代理人打——其目的是控制世界石油的流向。自从美国成为二战无法撼动的胜利者,世界石油就一直被与极具权势的洛克菲勒兄弟有关的石油公司所控制。洛克菲勒兄弟当时控制了标准石油集团、埃克森、美孚(今天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许多石油相关产业的公司,例如哈里伯顿,全球领先的石油服务商和著名的军事设施合同商。哈里伯顿很好地说明了美国石油巨头和五角大楼全景式支配战略的秘密关系,美国前副总统切尼曾在哈里伯顿公司担任了多年的执行官。

最近的一些历史

为了更好地理解2011年的能源政治,有必要简单回顾下历史背景。

未来学家将会把1993年至1994年这段时间视为世界能源政治的决定性转折点。因为那时,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中国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飞速增长,使其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国,仅次于美国,几年前就开始超越日本。华盛顿对此并没有视而不见。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断上升,由此成为美国自本世纪开端以来,制定许多外交和军事政策的基本背景。

西欧经济对石油的需求相对而言饱和,除了天然气之外,上升的前景有限。北美的需求前景也与此类似。中国和许多亚洲经济体成为未来几十年石油消费增长的首要来源。

2000年,美国空军请兰德公司对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进行研究。兰德公司主管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扎尔梅·哈利勒扎德(Zalmay Khalilzad)。兰德公司总结道:

“中国的能源安全活动是该国对日益增长的海外能源需求做出的反应。中国最近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迅速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引起中国领导人的极大关注。中国视石油进口为战略弱点,易受制于外国势力。美国是当今世界最有权势的国家,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对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感到不安。因此,中国政府视美国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大威胁。中国能源安全活动也反映出这种担心:这些活动基本上是防御性的,以尽可能缩小中国石油供应暴露在美国势力之下的弱点。”

哈利勒扎德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而且他知道中国领导人对此也心知肚明。作为兰德公司主管该项目研究的负责人,哈利勒扎德对美国的石油战争并不会感到奇怪。事实上,他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首要战略家。

哈利勒扎德是阿富汗籍后裔,被认为和鹰派的新保守主义者关系密切。他还在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中与布热津斯基共事。在20世纪80年代中情局所支持的阿富汗圣战游击队反对苏联支持的政府军的战争中,哈利勒扎德是首要策划者。当年,一个叫奥萨马·本·拉登的沙特年轻人就在阿富汗受到美国中情局的非常规战争培训。

在加入布什政府之前,哈利勒扎德在阿富汗和一个叫哈米德·卡尔扎伊的人共事。哈利勒扎德是作为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代表,与塔利班政权就巨大的油气管道建设进行谈判的。在布什—切尼搭档的政府,哈利勒扎德是导致塔利班政权垮台的阿富汗战争的首要战略家,后来也被任命为布什政府驻阿富汗的大使,后来成为驻伊拉克的大使。

哈利勒扎德和五角大楼在2000年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将被迫不断寻求可靠的海外石油供应源,因为国内的石油供应已经无法满足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工业化需要。五角大楼开始准备阻击中国的石油企业了。

如果不理解华盛顿在中国日益重要的石油生命线的“咽喉”地带维持军事存在的地缘政治目的,就无法完全领会美国2000年以来的外交政策意图。

如果我们剥去美国外交政策中保护世界民主和人权这一类似于道德卫士的华丽外衣,观察华盛顿现实政治的真面目,就会发现1945年来美国实际上是在吸收大英帝国的经验教训。

冷战结束后,未来最有可能挑战美国霸权的两个强大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就是俄罗斯和中国。欧盟当时因为德国统一的事情而陷入泥淖,而且试图创造一个新的货币。

正如布热津斯基1997年在《外交》杂志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中所说,只有欧亚大陆上这两个大国结成的联盟才是唯一可能威胁美国超级霸权的联盟。当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华盛顿的首要任务变成包围、瓦解或者说永久性削弱唯一能真正威胁美国的核对手——俄罗斯。中国当时还只是在逐渐向现代化经济迈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时的中国还不足以对华盛顿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形成战略性威胁。华盛顿的战略家们清醒地估计,如果中国领导人能够被说服将中国经济的马车印上美国造的“星”标,美国就能防止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华盛顿在对付俄罗斯和中国时一直信奉古罗马帝国“分而治之”的格言。

华盛顿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感到满意,特别是中国愿意加入世贸组织,而且是在美国制定的经济规则中发展经济。

但是,在2000年,新世纪[22.96 3.14%]的开端之年,美国的决策层开始更多地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而不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仍在挣扎地摆脱1998年的主权债务,而且看起来已经处于美国和北约的遏制之中。

“9·11”对中国的冲击

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宣布发动一场定义模糊的反恐战争。这场战争的“敌人”是开放式的,但又主要针对伊斯兰世界——这恰好又是在中东这个拥有巨量的未开发的石油地区——这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

据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预计在最终不得不和美国正面交锋之前,中国还拥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悄悄地积聚实力,做好准备。很明显,“9·11”事件和华盛顿对恐怖主义的宣战,意味着这段和平时期即将快速结束。

中国政府的思想智库认为对伊拉克的入侵,违反了联合国决议和国际法的条款,因为华盛顿计划的头条就是“建立一个美国控制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占领伊拉克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确保该国向美国输送大量的廉价石油。其背后的真实目的,是直接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防止其流向潜在的对手,尤其是中国。这是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试图让中国在英美控制的中东地区无落脚之地。

切尼曾直截了当地在2001年6月向布什总统提交的《能源工作小组报告》中称,在2001年9月11日前三个月,也几乎是美国入侵伊拉克前两年:“亚洲拥有的石油储量不到世界的5%,但却生产了世界10%以上的石油,并消耗了世界约30%的石油。太平洋[10.69 1.04%]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石油进口,预计在1997年到2020年间将增长43%。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预计将仍旧高度依赖中东的石油进口。中国在全球能源安全领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它的石油净进口预计将从目前约100万桶/日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800万桶/日,而且将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进口(超过70%)。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

两年后,切尼在美国占领伊拉克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能源战略

2004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控制了伊拉克并阻止中国接近伊拉克一流的油田。中国当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

中国石油进口当时正以10%~15%的速度增长,而且中国日益成长的中产阶层开始大量购置私家车,石化产品的市场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至国外。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中国石油进口将增长5倍,从2002年的约20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几乎1100万桶/日。这意味着中国石油供应的80%需要进口,经济具有高度的脆弱性,未来和美国的关系可能恶化。

北京在美国占领伊拉克后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其战略脆弱性。中国的领导层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对进口油气的依赖正逐步加深,这将是中国经济和战略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

《亚洲防务期刊》的一位战略分析家这样描述中国在美国占领伊拉克后面临的困境:

“波斯湾,世界石油供应的战略重地,被美国控制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点在中国之外也被广泛认同。通过印度洋到达东北亚的海陆,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道,现在也被美国海军控制。让人不足为奇的是,北京不仅关心这对其战略杠杆的影响,还担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不用说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及整个国家的影响。北京最为担心的是,美国会切断中国的油路。”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包括鼓励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四处寻找可能的直接石油开发协议,保护中亚和俄罗斯的油气管道安全,确保长期陆上供应。中国还在最为贫穷的非洲国家展开外交攻势,挑战美国和英国在非洲的统治地位。总而言之,石油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为了保证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公司开始在波斯湾,特别是在伊朗和沙特建立石油利益。它们还在中亚、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及巴西建立自己影响力。

但在哪都没有在非洲的活动活跃。中国在非洲积极确保自己石油和其他矿产的权利,包括苏丹在内。

开拓非洲

面对美国遏制新兴亚洲经济巨人的压力,中国的能源外交开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有选择性地向几个非洲国家示好,其中许多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对西方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欠下的外债而遭受金融和经济重创。

1999年,中国和非洲每年的贸易额约为60亿美元。但当中非合作论坛在2000年成立后,中非之间贸易开始蓬勃发展,到2004年已经增长到300亿美元。中国和非洲贸易的增长速度,比美国的速度每年高出50%,正赶超美国和非洲的贸易量。

通过提供免息贷款或者建设非洲国家急需的水利、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北京确保了同几个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关系。中国找到了进入非洲的大门。

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完成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手笔。中国在非洲大陆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外交攻势。2004年,当美国和英国等国的领导忽视非洲之际,中国和非洲国家开展了十几次党际高层和政府高级官员的交流访问。

北京向安哥拉提供了20亿美元的贷款,以换取原油供应合同,而这些贷款又被重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国和当地的承包商承建。2005年,中石油与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进行了一项8亿美元的石油买卖。而尼日利亚曾被华盛顿认为是英美石油巨头,例如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雪佛龙的资产。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再是了。

中海油,在被美国政府和雪佛龙石油公司阻止收购尤尼科石油公司后,以23亿美元购买了尼日利亚的一个海上油气田,并承诺再投资23亿美元用以油田开发。中石化也签订了开发加蓬陆上和海上石油的协议。在中国出现在非洲大陆之前,前殖民国家和美国都将非洲视为自己的领地,给非洲国家造成了无法支付的外债,使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支持当地部落战争,以阻挠非洲大陆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开发。显然,中国跟华盛顿和伦敦的非洲殖民政策很不一样。

美国驻尼日利亚和非洲前大使普林斯顿·莱曼,同时也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家外交基金会成员,声称中国在非洲日益扩大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资源,尽管这是中国进入非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中国在非洲有更战略性的考虑:将非洲视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未来长期需要食品、制造业和工业产品的市场”。

总而言之,中国正在挑战几十年来华盛顿的一贯政策,以往美国将非洲视为事实上的殖民领地,通过IMF施压,并掠夺其原材料。

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外交遭致华盛顿谴责,说北京试图“确保石油来源”。

成立非洲司令部

很快,布什政府和五角大楼决定要认真对付中国在非洲日渐上升的经济存在。2006年,仅几周的时间北京就接待了四十多位非洲国家元首。布什总统签订了一份总统令,决定建立美国非洲司令部,一个专门负责非洲事务的军方指挥部。

非洲司令部的官方使命是通过军事行动,“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非洲环境,为美国外交政策提供支持”。在美国历史上,这是政府第一次事实上将门罗主义和卡尔主义延伸为非洲主义,宣布非洲石油在美国“国家安全”中享有优先地位。这是为了对付中国。

美国海军当代冲突中心的一份期刊对美国和中国的非洲政策分别进行了研究。美国海军的非洲问题专家莱特歇·洛森(Letitia Lawson)认为,从冷战结束直到最近,美国一直忽视对非洲的政策,援助也一直下滑,而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几乎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未来几年,美国的非洲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中国。而有关中国和非洲最具战略性的讨论话题是石油竞争……正如美国正在意识到非洲石油对其利益的重要性,中国正积极拓展其在非洲石油市场的份额。但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和非洲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接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石油渴求。从2002年到2003年,中国和非洲的所有贸易就翻了一番,然后从2003至2005年又翻了一番……而且这种势头还会持续下去。中国是目前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在前殖民强国英国之前。”

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顾问J.皮特·范(J.Peter Pham)曾公开表示美军非洲司令部的宗旨是:

“……保护进入非洲丰富的碳氢化合物及其他战略资源的途径……确保这些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安全,防止其他第三方利益体,例如中国、印度、日本或者俄罗斯获得垄断地位或者特惠待遇……非洲……将逐渐成为美国与在全球舞台和其相匹敌的对手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舞台……”

在布什政府的末期,华盛顿回击中国通过缅甸进口石油天然气的动议。美国在缅甸煽动佛教徒叛乱,试图让中缅管道和港口建设等能源合作夭折。在中国新疆,美国国家外交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被发现在中哈石油管道的途经之地积极煽动反对汉人的骚乱。

华盛顿已经和印度结成军事联盟,试图通过操纵印度来对付中国。控制中国获取欧亚大陆的油气资源,也成为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后加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的主要理由。

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还制造了全球石油短缺的迷局,即所谓的“石油顶峰”,以阻止其他国家发现事情的真相。其实石油还远未枯竭。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石油其实并非亿万年前腐烂的恐龙化石生产的化石燃料,而实际上是在地幔中持续不断地产生并被推至地球表面附近的,就像火山爆发一样,那美国和英国绑架能源,将其作为控制全球政治的主导因素努力就会打水漂。这对华盛顿来说将会是莫大的政治病痛。

美国的新能源战争

当我们进入2011年,美国围绕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崛起而制定政策的意图越来越来明显。美国正试图挑起朝鲜和韩国的争端,希望将中国陷入新的军事危机中。美国还挑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让这两个国家更加不信任。美国正怂恿东南亚国家声明对南海的主权,煽动缅甸的反政府动荡,要知道缅甸是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战略通道。各种受华盛顿指挥的非政府组织也在给中国政府制造麻烦。还有伊朗,这个中国石油的主要进口国,正受到美国强大的压力。

同样,奥巴马政府大幅度提升了阿富汗战争的军事力量,在欧亚大陆围绕中国制造“不稳定弧”的意图路人皆知。同时,华盛顿还通过贸易战向中国施压,试图逼迫中国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美国很清楚,在当今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要让中国这么做是不大可行的。

在2011年,中国,而不是俄罗斯,将成为美国潜在的两大经济对手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今全球石油政治的格局。华盛顿政策的制定,很显然不是基于美国的强项,而是越来越基于美国的根本弱点。这些弱点会给世界稳定笼罩上一层危险的阴霾。2011年,所有人都势必面临挑战,显然,石油政治将是这些挑战的中心。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著有《石油战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会员服务 | 用户反馈 | 联系我们 | 交流社区 | 营业执照
客服/合作/投诉:+86-23-81216771 邮箱:oilmc@vip.qq.com 备案:渝ICP备2024042459号-1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