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中石油落子欧洲

中石油落子欧洲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1-03-03  关注度:1361
 在李克强总理1月率团访英时两国企业签署的46亿美元经贸合同中,中石油投资苏格兰格兰杰莫斯(Grangemouth)炼油厂的合同无疑最为引人注目;春节前夕,中石油宣布了整笔交易全貌:将斥资10.15亿美元收购英国化工企业英力士集团(INEOS Group Holdings plc)的苏格兰格兰杰莫斯和法国拉瓦莱(Lavéra)两家炼油厂股权,英力士集团将重组设立两家新合资公司分别从事贸易和炼油业务,中石油将持有贸易合资公司50.1%股权、炼油合资公司49.9%股权。

对于正苦于经济衰退既深且广、制造业没落尤其漫无尽头的英国而言,这笔交易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英国媒体分析认为这有助于保护苏格兰基础设施的未来,苏格兰政府则表示这一单可以保证2000个就业岗位;可是,这笔交易对中国、对中石油好处何在?毕竟欧洲号称全世界最难进入的市场,且成品油消耗量逐年减少,已有的炼油厂商还在陆续退出;再考虑到欧洲高昂的劳工、土地、环保和运营成本,不少业内人士已对这笔交易发出了不甚看好的声音。

  改善投资布局

  商场博弈,落子当求取势。就整体战略而言,这笔交易的首要好处是有助于中石油乃至整个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布局更加均衡。根据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就整体而言,与中国对外贸易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业已纳入官方统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多数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9年末在发达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存量181.7亿美元,仅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在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国家(地区)中,仅有美国(第6)⒙ぃǖ?)、加拿大(第11)、德国(第16)、英国(第17)五个标准的发达国家。相反,亚洲、拉丁美洲集中了绝大部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008年末亚洲、拉美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13.2亿美元、322.4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特别是拥有地缘和人缘之便的亚洲,吸收的中资境外企业数量最多、中国直接投资存量最高。2007年,亚洲地区集中了中资境外企业数量的50%,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越南、日本、德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50.2%。2008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占比提高到51.2%,仅香港特区一地便占总数的17.9%。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设立境外企业数量超过6800家,占52.7%,仅香港特区一地便占总数的19.8%。

  在资源投资和东道国宽松市场准入政策的作用下,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近年来增长最为显著,2008年对非直接投资5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推动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提高到78亿美元,占总量的4.2%。2009年末,亚洲、拉美、非洲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5.5%、12.5%和3.8%,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3.5%、2.6%和2.1%。占有全世界较大经济份额的发达国家仅仅吸收了小部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这种布局是谈不上均衡的。

  上述区域布局失衡在中石油所处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尤为突出。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开展了大规模投资,在苏丹等国已成为当地最大石油开发商,即使在美军军事占领多年的伊拉克,随着2009年11月3日中石油联手英国石油公司(BP)投资开发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的协议最终落签,中石油也已经一举跃居在伊拉克投资最多的海外石油开发商。

  然而,上述大手笔投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上游资源勘探开发环节,在发达国家和炼油、销售等环节的投资为数甚微。同时,从整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来看,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海外直接投资存量也过多地集中于非制造业部门,2009年末投资存量前六大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9.5亿美元,29.7%)、金融业(459.9亿美元,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6.8%)、制造业(135.9亿美元,5.5%)。
上述格局不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增长。市场多元化是一家大型公司平抑收入波动的不二法门,中石油虽然号称中国最赚钱公司,而且中国作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消费市场也为中石油创造了较好的增长前景,但销售收入过度集中于国内市场始终是中石油等内资油气公司的软肋。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勘探开发陆续斩获,中国油气企业资源过度集中于国内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并将进一步降低,销售收入过度集中于国内市场的风险相应更加突出。因此,尽管中国企业必须继续重视开拓能源消费增长率较高的新兴市场,但也不可忽视开辟作为全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户的发达国家市场,因为在中短期内只有庞大的发达国家市场能够给中国企业提供足够大份额的预期销售收入,更不用说发达国家市场在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较高标准对公司提升的作用了。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欧洲号称全世界最难进入的市场,中国企业仍须迎难而上努力打入。

同时,拜起源于美国且在发达国家为祸最烈的此次金融危机所赐,中石油确实找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毕竟英力士是英国最大的化工公司和私人公司,又是世界第三大独立化工公司,年销售额500亿美元左右,尽管在与各国外交官的沟通中笔者本人已经亲身感受到英国对外资开放度高于其它堪称“欧洲壁垒”的国家,但倘若不是金融危机让英力士债务负担问题陡然凸显,谅必也不会轻易找上中国公司寻求资本和业务合作。此次中石油收购的英力士两家炼油厂原油日加工能力均达21万桶,原油年处理量各约1050万吨,均属于千万吨级炼油大项目,且地理优势较为明显:格兰杰莫斯炼油厂位于苏格兰福斯湾,可直接利用来自北海的原油和天然气,向苏格兰、英格兰北部和爱尔兰北部提供成品油;拉瓦莱炼油厂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贸易区,靠近马赛港和原油运输终端,可通过管道向法国、瑞士和德国南部提供成品油。两炼油厂原油年处理量各达到约1050万吨,属于千万吨级的炼油大项目。而且,交易成功后,这两家炼油厂可继续与英力士集团的化工业务形成一体化优势。由此看来,中石油公告中称这笔交易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和市场配置、进入欧洲高端市场建设欧洲油气运营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实非虚言。

  阿拉伯政治动荡助力中石油

  不错,中石油进入欧洲炼油环节,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少质疑中石油此项交易的论者对此已有论述:欧洲节能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成品油用量逐年下降;欧洲劳工、土地、环保等项成本高昂,且众多国际石油巨头云集,竞争激烈,导致炼油厂利润微薄……正因为如此,不少西方石油巨头选择的发展道路是逐渐收缩下游业务,把重心放在勘探开发业务上,欧洲则已有30年没有建设新炼油厂,现有的还在退出。但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并不能构成中国企业绝对不可进入欧洲炼油环节的理由:

  西方巨头在下游早已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现在强调重心放在上游业务,无损于他们的上下游业务一体化战略;下游业务薄弱的中石油倘若亦步亦趋,那就是邯郸学步了。

  更重要的是,发端于突尼斯的政治动荡正在阿拉伯世界蔓延,这种政治不确定性大大提高了中国石油企业在欧洲投资成功的确定性。

  从满足欧洲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欧洲减少炼油能力、炼油产能日益向东亚集中,这一趋势得以成形的前提是什么?是因为冷战后、特别是海湾战争后西方对波斯湾直至地中海南岸产油区的控制力迅速上升到了二战之后前所未有的地步,所以,即使是更多地依靠波斯湾直至地中海南岸的原油,更多地依靠来自东亚炼厂的成品油,欧洲也无须担心油源和运输通道被切断。但是,30年来的西方强力控制本身就在酝酿着更大的反弹力量和重大不确定性,而一旦大动荡在中东成为现实,那么对掌握欧洲炼油能力者意味着什么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会员服务 | 用户反馈 | 联系我们 | 交流社区 | 营业执照
客服/合作/投诉:+86-23-81216771 邮箱:oilmc@vip.qq.com 备案:渝ICP备2024042459号-1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