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中谋转身
从鹿特丹到汉堡,从旧金山到釜山,这些国际大港的岸边,总有数十米高的桥吊。近看,这些“钢铁巨人”身上大多打上了“ZPMC(振华重工)”的标志。振华重工的前身振华港机,公司注册资本仅有100万美元,3间简陋的办公室和十几个工作人员。当时的全球港机市场完全被欧美、日韩产品垄断。而如今,振华重工已拥有职工4.5万人,年产值300亿元。
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国际赛场上,振华人正书写着“上海制造”的传奇。企业独创了数十项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起重装备技术。
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滞后传导”,去年振华重工正遭遇创业18年来的最艰难时刻,赖以生存的传统港机产品迅速下滑,企业出现亏损。站在发展十字路口的振华人没时间犹豫,“二次创业”成为企业上下的共识:改变以往以追求规模和速度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既要继续保持“行业巨人”的领先位置,更要关注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
新市场展拳脚
早在金融危机前,振华重工已开始为多元化发展作准备,重点培育以大型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为主的全新市场。
2006年,振华重工承接美国新海湾大桥的全部钢结构制造。大桥钢塔总高约160米,能确保每天30万辆汽车通过,是世界第一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结构桥梁,其制作要求达到世界桥梁最高标准。港机老大“跨行”造桥,缺乏经验;美方条件严苛,晚交货一天,每天就要支付35万美元罚款。振华人不惧挑战,用实力说话。大桥第一船钢箱梁发运前,美方在焊接处“复查”,先用磁粉探伤,又用超声波探伤,最后用上了相控阵技术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美国人终于跷起大拇指,认可了振华重工的质量“零缺陷”。历经5年,新海湾大桥上将刻上“ZPMC”印记。
在海洋工程领域,振华重工同样马不停蹄。7500吨全回转浮吊、8000吨浮式起重船、800吨海上风电船、海洋石油铺管船……振华重工的“海工家族”各个身怀绝技。振华重工将在海洋重工领域大力开拓,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模式。今年1月,振华重工新签订单4.2亿美元,而其中海工的订单为2.5亿美元。
本报记者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