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 85%,这意味着对于拥有了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丰富资源的中国来说,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
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世界开始探寻新的能源供给资源,各国开始走向海中取油之路。现在,全球石油界已形成了共识:海底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
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上油气资源已日渐枯竭,60%~70%的新增石油储量均源自于海洋,其中又有一半是在(水深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2010年深海原油产量可达850万桶/日、4.3亿吨/年,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可见,海洋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接替的主要区域,而深海更成为一块未经大规模开采的处女地。
随着深水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海石油开发发展步伐日益加快。近年来,持续飙升的高油价更是加速各国向海洋寻找石油的探索进程。未来10年将大力扶持。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85%,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正成为我国原油产量上升的主力。而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也将海洋工程发展列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中,也就是说,拥有了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丰富资源,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来临。
海工装备制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大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最终赢家。韩国船企将成为中国船企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海洋油气70%藏于深海,深海开采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海洋油气开发长期战略的关键因素。
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前景广阔
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全世界开始探寻新的能源供给资源,各国都加速了入海探油的步伐。
一方面,目前石油供给的乏力推动各石油公司深入海洋的探险之路。全球石油产量已经连续几年保持每天8500万桶左右,而业内人士判断说,未来几年也不会有大的增长。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都产自上世纪中叶发现的油田。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传统石油资源已进入“平台期”,产量的增长乏力。另一方面,供给的乏力也造成了原油价格的不断刷新,国际石油价格从2001年的每桶24.46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每桶79.61美元,价格为十年前的3.25倍。中国93号汽油零售价格从2001年的每升2.89元上涨到2010年的7.17元,价格为十年前的2.5倍。海洋石油开采的高昂成本在高油价的对比之下,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
世界海洋油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全球造船行业今后五年将主攻海工制造。世界海洋石油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34%,深海石油储量丰富,估计超过1000亿桶。目前海洋油气勘探尚处于勘探早中期阶段,其中海洋石油探明率在30%左右。据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的预测: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
全球海工制造队伍阶梯分布明显,中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有望在近年内崛起。全球海工装备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美国、欧洲等国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
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公司总体处 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中国已拥有全球海工装备市场 15%的份额,逐渐成为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后起之秀。
中国已开启海洋油气开采时代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海洋工程发展列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中,未来10年大力扶持。预计“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的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建设将加快,带动的海工装备总投资预计为2500亿~3000亿元,年均500亿人民币以上。中国“十一五”期间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投入已达1200亿元,市场容量很大。
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目前,世界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为73%,而我国仅为12.3%;世界海洋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60.5%,我国仅为10.9%,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从浅海、半浅海向深海延伸,难度逐步增加,技术的先进性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经过了近50年的探索,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据报道,我国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攻克了声学海流剖面测量等海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海面漂流浮标等一批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显著提升了中国海洋技术水平和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进行深水勘探开发的瓶颈主要是如何解决钻井船的问题。为此,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深海船队,建造3000米水深适用的深水钻井船。同时,中海油还正在与挪威公司合作,将300米以下半潜水的钻井船改造为1500米的深水船。尽管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已经取得较快发展,但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挪威等海洋科技发达的国家相比,仅有部分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其中,中海油的发展值得关注,成立至今近30多年来,经过不断地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中海油目前已建立了与国际惯例接轨、专业配套齐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海油投资150亿元建造了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981号”、深水物探船、深水多功能勘察船、深水大马力起抛锚三用工作船、深水起重铺管船等大型装备等,代表了我国深海石油探测的技术前沿水平。
2010年以来,中国工信部一直在加紧制定《“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规划》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在中国近海大陆架新建5000万吨的原油产能,并建成投产2-3个深水油气田。受此带动,未来5年中国将需要70多座平台和10多艘FPSO。
为了分享海工装备市场,国内大型船舶企业调转矛头,纷纷“下海”,企业间竞争加剧。截至2010年,中国已拥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20余家,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且以造修船公司为主。
在众多制造商中,中集来福士、大连船舶重工、上海振华重工(6.16,-0.01,-0.16%)、上海外高桥(13.08,0.01,0.08%)造船、中远船务、招商局(深圳)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上海船厂等企业处于第一梯队,主要从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的建造。
国内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正在加速向海工制造转型。中远船务、熔盛重工、明德重工、惠生重工有限公司、美利昌通宝、吉宝船厂等业内领先企业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中长期“海工规划”。不少企业成功转型为海工制造装备企业,并实现了海工产品的全面覆盖。
未来商机
未来,中国造船企业将以海洋油气为新的制高点,迎接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到来。预计,未来10年,中国油气产量预计将以20%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广阔。海上油田开发基本上为400米以内的常规水深,中国可开发资源极为充足。中国300米以上的海域有153万平方米,目前只勘探了16万平方米,有90%还没有勘探。中海油近期推出2000亿海洋开发计划,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很快就会到来。
考虑到海工装备制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大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最终赢家。海工建造首先要克服系统集成度高、工序复杂和建造进度不易控制等难题。除技术外,海工装备造价都比较高,建造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调配资金和融资能力。融资市场的持续低迷成为短期抑制海工建造项目签约的关键因素。
在较长时期内,船厂是否具备帮助业主完成融资的能力,将与船厂是否具备建造技术实力和成本竞争优势共同成为项目最终能否成功签订和生效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经济上的种种原因,只有颇具实力的大企业才能成为进军和掌控海工装备市场的绝对主角。
韩国船企将成为中国船企的主要竞争对手。2010年,韩国的四大船厂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和STX造船已经迅速超过整个市场恢复的速度,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韩国在大型集装箱船、海工平台、LNG船和海洋发电设施的技术以及竞争力都领先中国。2010年,中国虽然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但中低端船型占据主要份额。
中国海洋油气70%藏于深海,深海开采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海洋油气开发长期战略的关键因素。渤海海湾近海油田开发已经初具规模,而深海油田基本还处于未勘探阶段。面积只有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仅18米的渤海海湾油田已经被大片开发。其中包括锦州凝析油气田、绥中油田、秦皇岛油田、渤西油田群、埕北油田、渤南油田群以及渤中油田等。
南海海域,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已具一定规模,而深水海域尚待开发。近海有涠洲油田、东方气田、崖城气田、文昌油田群、惠州油田、流花油田以及陆丰油田和西江油田。
中德合作项目的技术人员在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和东海陆坡等三处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参与该项目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根据初步勘测结果表示,仅南海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已达到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按成矿条件推测,整个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相当于中国常规油气资源量的一半。
(孟昭莉为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产业技术组首席研究员)(资料来源:新浪网站公布,以北京市零售价格为准,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