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石油人物 >> 赵志明: 智能装备“十二五”规划预计年内发布

赵志明: 智能装备“十二五”规划预计年内发布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1-08-23  关注度:2187
 智能装备“十二五”规划预计年内发布

数字油田与智能石化装备建设将受鼓励

在昨天举行的“2011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设备协会前任副理事长赵志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装备“十二五”规划》的三稿已完成,预计年内发布,其中将涉及数字油田与智能石化装备。

“规划目前仍在征求意见,三稿已经过了。”赵志明表示,这份规划将对发展数字油田与智能石化装备提出具体的目标,并通过金融、税收、财政予以扶持。此外,在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上也将提供帮助。

发展数字油田

“今后几年,石化工业智能制造技术的重点将是检测技术的数字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与经营管理一体化,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一体化。”赵志明说。

在他看来,数字油田是油田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油田信息化达到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和科学化的全新标志,是信息技术和勘探开发技术的融合。

“油田勘探开发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现阶段,离开以高强度计算和海量信息存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人们就不能找到油气,即使找到了也不能有效地开发。”赵志明说。

据他介绍,油田作业区一般都远离城市,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通过在现场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等自动化部件,对井站库生产参数、输油管线、供水供电管网、油田道路、通信线路等,以及勘探开发各个现场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控,既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指挥水平,又能够有效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数量,节约生产成本。

在他看来,国内石化企业与国外领先的石化企业相比,还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全球化视角和中国化创新,积极开发如数字油田、供应链一体化、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智能化引领石化装备发展

赵志明指出,未来在石油装备方面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智能钻井系统、智能测井系统以及智能完井系统。在石油化工方面,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的全厂集中智能生产控制系统(PCS),也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

他最后表示,为了适应“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发展趋势,海洋工程将向深水、大型化、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我国石化装备产业发展目标是通过发展高端设备、推进大型成套设备国产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带动石化装备产业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我们公司已经在为智能装备做相应准备。”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首席技术官腾瑶昨天也在接受本报记者表示,中集集团已经成立一家中集智能的子公司,合作研发高低压配电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此外还在规划动力定位系统。未来的目标是逐渐进入智能集成设计领域。上海证券报记者 陈其珏

工信部正制定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昨天举行的“2011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副处长王荣透露,工信部正在编制海洋工程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考虑通过基金或其他方式鼓励海洋勘探普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并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从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开始,我们就明确面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装备。目前我们正在组织这个规划。”王荣说。

她表示,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据她介绍,海洋资源包括五大类:分别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目前来看,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海洋开发的重点。海上风能、潮汐能的技术装备也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今后,海洋波浪能、潮流能的资源开发也将提上议程。

“在海洋工程发展过程中,应该研究考虑一些政策,以保证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政策环境。”王荣表示,政策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研究拓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空间,如加快海洋、地质、物理勘探考察,加大我国海洋区域内的资源开发。

“其次,随着本国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相关装备的需求被带动起来,我们认为应该考虑通过基金或其他方式鼓励油气企业及其他企业开展海洋地质普查、海洋资源调查、预探井等相关活动。”王荣说。

此外,她表示,政府特别希望能够鼓励引导社会的投入,包括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以帮助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实现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的资金投入。

“考虑到制造企业、研发机构、船级社第三方和业主单位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想在这个行业推动建立产业联盟,组织引导行业骨干的研发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联合第三方、石油公司等用户单位,通过相互持股、换股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以推进产业化。”王荣最后说。

据悉,海工装备业涉及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多个行业。上海证券报记者 陈其珏

海洋油气点亮2000亿元海工市场 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攻克高端制造 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到2015年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到2020年,我们更要成为这一领域的制造强国!”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原油日益紧缺、陆地油气资源减少的事实,使油气开采逐渐从陆地迈向海洋,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价值由此受到关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或于9、10月份密集出台的消息更是牵动着市场兴奋的神经。尽管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还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但已有一批上市公司走在了行业前列,或率先成为政策引爆的亮点。

两极分化亟待技术提升

海洋油气开发大体分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由此涉及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四大类:勘探设备如勘探船等,钻井设备如各种钻井平台、钻井船等,生产设备如各类生产平台,辅助设备如铺管船、起重船等。

据中国石油(601857)和石油化工设备协会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累计建造了导管架平台100多个,钻井40多个,浮式生产存储及移动设备(FPSO)20来艘,各类海洋工程船400多艘。目前,我国在渤海、黄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钻井平台为主的制造基地。应用于浅水区域的海工装备,80%以上已实现国产化;应用于深水区域的海工装备如3000米深水半潜式平台、30万吨FPSO、圆筒形深水钻探储油平台等,也已初具总承包能力。总体而言,对于中低端水平的采油平台、生产平台、钻井船、铺管船、一般工程船等,中国企业大部分已可自行建造,其中作业船、辅助船等的国际市场份额已超过32%。

但总体而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上仍然存在自主研发创新不够、高端制造水平不足、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欠缺、进军深水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最上游的勘探业务上看,我国基本掌握了中低端的技术和装备,但高端技术和装备仍有赖于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钻井平台的制造能力也呈现浅水、深水两极化差异。赵志明指出,对于应用于浅水区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除关键零部件需进口外,大部分中国已可自行建造,甚至有些已出口国外。但就应用于深水区域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而言,除船体、锚链等为中国制造,其他主要设备均有赖于外国进口。

“以我国最新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例,其基本设计由美国F&G公司承担,详细设计由中国船舶(600150)集团708所完成,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600648)造船有限公司承建。”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平台总造价约60亿人民币,但有近40亿的设备为国外进口,包括1亿多美金的钻机设备、4000万美金的防喷器、智能化控制设备、DP3动力定位等关键部件。

钻井船作为钻井设备的一种,移动灵活、适应水深大,易于进行深水区域的海油开采。对此,我国的制造技术也呈两极分化态势。“中低端技术已基本掌握,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中低端船舶的制造总量已超过日韩,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端船舶的制造能力和规模还远落后于韩国等国,能够生产油气船、LNG船、钻井船等高端船舶的企业很少。”赵志明指出。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全球海洋工程格局可概括为“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模块外包。”欧美企业在海工设计领域占绝对垄断地位,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的制造基本由韩国和新加坡瓜分,但海工钻采设备中的关键模块如发动机、定泊设备、电控设备、通讯导航设备等,仍基本外包给欧美企业生产。

“就全球海工装备制造技术而言,目前欧美等国处于第一梯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处于第二梯队,而中国、巴西等则处于第三梯队。”赵志明坦言,“中国与他们的差距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研发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中国制造的海工装备占全球市场份额仍低于新加坡、韩国等。2009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年产值为2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仅为7%。”

“目前国家对海工装备的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还很有限。我们很关注也很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对这个行业加之支持,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油工程(600583)董秘刘连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

蓝色经济催生海工市场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超美国,高达55.2%。工信部近日披露的数据再次凸显我国原油日益紧缺之难题。“目前我国国内原油年产量约2亿吨。55%的对外依存度意味着,我们要同时从国外进口2亿多吨原油,才能满足国内4亿多吨原油的总需求量。”赵志明这样解读道。

与节节攀高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相对应的则是陆地油气资源量的逐年下降。据估算,目前全球陆地石油资源量探明率在70%左右,2008年即有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达到峰值。陆上老油田出油能力下降,新油田探明数量不足,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年均产量正在逐渐降低。我国情况亦不容乐观。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接近饱和,胜利、华北、大港、河南、江汉等油田的总体产量正逐年递减。

“今后的总体思路是要到海上去。海洋油气是未来全球争夺的重点!”赵志明感叹。根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2010年的统计,海洋石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分别约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33%和31%,预计到2020年,所占比例将分别升至35%和41%。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也极具潜力。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石油和海洋天然气的探明率仅为12.3%和10.9%,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亟待有效地开发利用。据估算,仅我国南海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230亿-300亿吨,约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又有70%蕴藏在深海区域。

由陆地到海洋,由浅海到深海,能源安全问题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推上重要日程,而“蓝色经济”又催生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崛起。据海事研究机构Douglas-Westwood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2009年约为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的60%左右。未来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年均81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所占份额有望从当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即从30亿—35亿美元提升至190亿美元左右,增长逾5倍。

面对这块巨大诱人的蛋糕,国家也不断施以政策加以扶持。据悉,即将于今年9月出台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海洋工程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五大产业之一,明确其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达到60%以上。有望10月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则将提出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对该产业形成更直接有力的支持。

赵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到2015年末,我国海工装备要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到“十二五”末,我国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要比2010年翻三番,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要超过20%;国际市场份额要超过20%;本土化配套率要达到25%以上。国家将通过税收优惠、信贷、金融等政策对该产业进行扶持。

“更长期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的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国际市场份额、本土化配套率等要更上一层楼。届时,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更要成为这一领域的制造强国。”赵志明说道。

龙头国企有望先行

根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中海油还要增加5000万吨海洋石油产量。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据悉,“十二五”期间,中海油集团将在国内投资2500—3000亿元人民币,建设近百台平台,40多套水下井口,3艘FPSO,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新增5000万吨产能。全球范围内,中海油集团的投资规模更将高达8500亿—9000亿元。

巨大的投资规模加之利好的政策预期,海工相关企业的成长想象空间无限。由于海工装备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高回报”的特点,因此,一批资金实力、科研实力雄厚的国企率先走在了行业前列。

中海油集团旗下的海油工程(600583)是亚太地区海工平台建设总承包综合能力最强的公司,在青岛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工制造基地。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拥有近800人的设计队伍,300米水深内钻井平台的基本设计可自主完成,在平台安装、海底管道铺设等方面拥有自主技术,在海上平台建设方面的技术储备最为完整。该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十二五”期间的工程项目还没有完全铺开,今年上半年业务量较小,导致业绩出现亏损。但随着二季度业务量、开工率逐步恢复正常,上半年亏损正在收窄。去年的在建工程和今年新签的合同项目,今年9月份后将全面铺开。

同属于中海油集团的中海油服(601808)是一家综合性海上油田服务供应商,业务涉及钻井、物探、船舶和油田技术服务。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个深水勘察项目暨荔湾3-1工程勘察项目,拥有的我国第二艘深水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2”成功下水,深水钻井液技术在南中国海试验成功,深水半潜式“海洋石油981”预计三季度末开始作业。此外,公司在墨西哥湾、伊拉克、印尼等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积极成果。目前,公司公开增发A股已获批,将增发不超过5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0亿元,投向建造油田服务工作船、深水三用工作船、深水勘探船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公司一体化服务能力。

虽然经历了去年海工业务的亏损,但收购了烟台来福士的中集集团(000039)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烟台来福士是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手持海工半潜平台订单居世界前三位。2010年交付了1艘散货船、3台半潜式钻井平台,使中集来福士成为国内首个交付深水半潜平台的海工企业。2011年至今又成功交付2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国内率先拥有了批量化、产业化建造高端海工产品的能力。银河证券认为,未来,中集烟台来福士的发展重点将放在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和FPSO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不断丰富的订单经验将为中集集团贡献业绩。

振华重工(600320)同样通过收购提升海工领域的综合实力。公司2010年收购的美国F&G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和服务公司之一,目前全球10%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和2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由其设计。银河证券认为,振华重工在海工辅助船领域有传统优势,收购F&G将助力其进军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今年7月,由F&G基本设计、振华重工详细设计的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振海1号”在江苏开建,该类型平台是目前海洋石油开发的主力平台,可在墨西哥湾、波斯湾、东南亚地区类似海域作业。

船舶制造上,同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中国重工(601989)和中国船舶(600150)分庭抗礼。前者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拥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两者在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FPSO的设计、制造上都有丰富的经验。中国重工中期业绩预告称,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56倍,其中海洋工程装备等经营成效显著,前5个月订单增长最快的便是海洋工程业务板块,订单达到45.7亿元,同比增长11.52倍。中国船舶旗下的上海外高桥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建造上有传统优势,而其制造的“海洋石油981”也于今年5月正式交付,标志着中国船舶具备了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和维护的综合开发能力。

大型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研发实力成为行业龙头,也有一些企业凭借在辅助设备领域的专长营造出独特的优势,如生产船用锚链、海洋工程系泊链的亚星锚链(601890),进行索具及相关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巨力索具(002342),进行船舶工程设计、海洋工程设计及船舶建造监理的上海佳豪 (300008),生产海上风电起重机特种船舶起重机等海上起重设备的润邦股份(002483),此外江钻股份(000852)、杰瑞股份(002353)也涉及海工业务。 (中国证券报)

油气开发进入海洋时代 海工装备有望高增长

“陆上石油产量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增长,深水和超深水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全球主要的原油贡献者,同时下半年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将显著加快,页岩气等油气有望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在昨日召开的2011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谈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

据悉,2009年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1%,未来几十年我国原油产量的增幅依然有限,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成为必然选择。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五大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具有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赵志明认为,2010年以后全球主要的新增海上原油产量将来自深海。他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出台减免资源税、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不断降低成本,同时加大对常规资源的开发勘探力度,海洋工程装备要向大型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但今后一段时间,国内海工产业也面临中低端产能过剩、钢材涨价、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摩擦加剧等不利因素。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副处长王蓉在分析未来5到10年国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思路时表示:“海工产业是与制造企业、研发机构、船级社第三方和业主单位联系紧密的行业,要推动建立行业内的产业联盟,同时联合第三方和石油公司等用户单位,通过相互持股、换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

而对于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王蓉认为,应采用分层次发展的形式来突破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相对成熟的海洋矿产开发装备、海洋再生能源和化学能源的装备,同时要积极培育技术处在储备期的潮流能和海底金属开发装备产业,力争形成集研发、设计、总装制造、模块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为主题的产业体系。

本次高峰论坛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装备,迎接海洋油气开发的新时代”为主题,同期举行的还有第九届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天然气展览会,论坛和展会旨在为超过600家的国内外海洋石油装备、石油中下游企业、石油装备出口型企业提供交流平台。(证券时报)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重点明确 上万亿市场蓝图初显

智能制造装备将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重点领域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

据工信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而据银河证券等机构预计,“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未来5-10年智能装备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政策“给力”智能制造装备

事实上,自2009年5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预计将于2011年下半年出台。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说。

据记者了解,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以及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且还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

早在今年年初,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便与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共同在京举办了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启动大会,中关村部分企业作为首批首台(套)生产企业签署了保险合同。

“建立首台(套)装备保险机制是科技金融工作的一大创新,是促进科技与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将有利于国产装备的市场化进程,也将有利于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有关专家表示,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很“给力”。

产业发展重点明确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日益临近,有关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蓝图也越来越清晰,其巨大的市场前景更是充满诱惑。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属于比较新的概念,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尚未被市场充分发掘的金矿。”业内分析师说。

“智能制造装备,是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包括四大类产品。”张相木曾表示。具体包括,推进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等。

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机械、石油石化机械、煤炭综采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制造装备,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绿色化,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张相木说。

据记者了解,有关规划将明确,“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要突破新型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制造、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撑国防、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发展和升级。

上万亿“金矿”等待挖掘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中国智能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工信部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为产业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远期更有万亿市场规模等待开拓。

据统计,今年整个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增长显著。1-4月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7.69万台,同比增长45.1%,增速达到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速(23.4%)的两倍左右,数控化率提高至31.3%。

“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预计"十二五"期间机床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业内分析师说。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新装配工业机器人约8000台。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的预测,2011年中国将新安装各类工业机器人9500台,市场保有量将达到48600台,同比增长24.3%。而且,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还将稳定上升。

记者还获悉,由工信部牵头编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预计将于2011年下半年出台。根据该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

据此分析,未来 5-10 年智能装备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 “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涉及的公司也较多,包括华中数据、机器人、聚光科技、软控股份、沈阳机床、华立仪表等均有望分得一杯羹。(上海证券报)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机械行业

研究机构:中邮证券 分析师:邵明慧 撰写日期:2010-10-30

国内需求拉大机床工业取得长足进展,但竞争力欠缺:自我国经过“六五”期间引进技术“、“七五”期间“消化吸收”、“八五”期间“自主开发”、“九五期间“工程化”、“十五”期间“产业化和“高精尖重点应用”,到“十一五期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我国制造装备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14.2亿元,同比增长16.1%,国产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市场占有率由上年的61%提高到70%,其中国产数控机床由51.6%提高到62%,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6%。

我国连续八年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进口国。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生产国,全年金属加工机床产值153亿美元,同比增长7.6%;消费197.9亿美元,同比增长0.5%。但是由于我国机床产品尚处于低端,竞争力不强,在出口低端产品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中高端机床产品。从近年来的进出口情况来看,进口同比增速远高于出口增速;同时,出口产品主要以中低端的金属切削机床为主,价格低廉,而技术含量相对价高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组合机床出口量较小。从价格来看,同类别的进口产品平均价格远高于出口价格。

制造装备行业仍将受益于下游产业的大发展:电力生产行业,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电力生产行业的重点。未来电力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对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清洁能源装机将超过30%。风电领域,预计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会达到1.5-2亿千瓦。核电领域,有关部门将对《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进行调整的消息,拟将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的发展目标将定在8600万千瓦,较2007年规划中设定的4000万千瓦的目标大幅上调。航空工业,旺盛的航空运输需求,带动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空客预测,预计中国需求4272架,价值4395亿美元。货运需求量预计年增长为5.2%,将产生3439架货机需求。国产支线飞机及大飞机项目的启动及产业化将带到整个产业投资的加大。铁路工业,在高铁建设、货运线路改造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建设进一步加大。干线铁路方面,根据规划,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总里程1.3万公里,超过目前世界高速铁路的总和,将联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城市密集地区。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1.8万公里,全国各地将进入一小时生活圈。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都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客运专线的检查将释放既有线路的货运能力,带动货运列车及既有线路的重载化改造。汽车工业,2009年中国汽车的产量突破13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对先进数控机床的需求巨大。汽车制造业需要大批高效、高性能、专用数控机床和柔性生产线,如用于发动机加工的以高速卧式加工中心为主的柔性生产线、曲轴加工专用数控机床等。汽车零配件生产需求大批数控车床、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高效磨床和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纺织、工程机械及农业机械等下游行业对机床的需求明确。下游产业需求仍将是带动机床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未来执照装备产业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面向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制造业需要的重型、超重型数控加工机床,多轴联动及复合加工机床,高速及高效加工机床,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向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是市场需求的方向、重型、超重型机床市场空间也将打开、专用机床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

重点关注公司:预计十二五规划中,高端数控机床将成为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上市公司秦川发展、沈阳机床、昆明机床、华东数控及天马股份有望受益产业发展政策,可重点关注。

海洋工程装备:旭日东升

综合类

研究机构:银河证券 分析师:鞠厚林,邱世梁 撰写日期:2011-06-26

核心观点:我国海洋工程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陆上石油萎缩、油气开发向海洋转移是必然趋势

全球经济发展将继续拉动石油消费需求,初步预计未来20年全球石油消费复合增速将超1.1%,而陆上石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降幅为3%,因此储量丰富同时开发尚浅的海洋油气资源将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油价的高企将持续支撑海洋油气开发热情,进而为海洋工程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5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场空间在1000亿美元以上

根据我们的测算,保守估计,未来5年仅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的需求就在990亿美元以上,加之其他海工辅助设备,海洋工程的市场空间非常诱人;而从行业壁垒来看,海洋工程“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将提供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海洋工程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国海洋工程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特殊国情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十二五” 规划也为我国海洋工程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从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我国或将成为下一个全球海洋工程制造中心, 从各方面条件来看,我国海洋工程正如“旭日东升”,前景不可限量。

海洋工程专题之一-技术篇:未来国内海洋油气开采投资倍增

机械行业

研究机构:民族证券 分析师:符彩霞 撰写日期:2011-05-03

海洋油气开发占总量比例逐渐提高。全球海洋是陆地面积的2倍,海洋油气储量约为1000-2500亿吨油当量,占探明总储量的34%;目前全球海上油气产量占总量的近4成,预计到2015年,全球海洋石油所占比例将达到45%。在过去10年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有53%来自海洋,在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85%,而海上油气产量增长的潜力还很大。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到4.55亿吨,较09年增长4700万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以当前我国油气产量增长幅度来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2050年达到75%,严重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在陆上油田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海洋油气开发越发受到重视。“十二五”期间,在我国的海洋中将会再建设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将会有2-3个深水油气田要建成投产,总投资将超过2500-3000亿元人民币。

海洋油气开发设备是核心。海洋工程被誉为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对一个油气开采项目整个环节的设备质量要求都十分苛刻。按照油气田开发的过程主要分为是勘探(找油)、开发(钻井)、生产(采油)和储运(运油)4个步骤,海洋工程的核心产品包括专业勘探船、海上固定平台、海上移动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以及海底管道等海上设施。

海洋油气开采产业链及主要设备简介。海洋勘探船是用于海洋地质勘探的海洋工程船舶,船上装有地震仪、收波电缆和有关勘探设备,利用这些仪器应用重力、磁性、电性等物理的方法,来寻找海底石油和矿藏;200米以内浅水油气开发平台一般使用固定平台、或移动导管架平台,但在在深水油气田开发中,传统的导管架平台和重力式平台正逐步被深水浮式平台和水下生产系统所代替;随着海洋油气开发生产向深海不断进入,FPSO的应用越来越多,与固定式平台相比,FPSO具有适用范围广、其储油能力大的特点;另外海洋工程还需要起重船、铺管船等基本配套设备。虽然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技术较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有些个别产品已经可以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未来5年我国海洋工程行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海洋工程专题之二-市场篇:海工装备将受益于海上石油开采

机械行业

研究机构:民族证券 分析师:符彩霞 撰写日期:2011-05-03

未来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在700亿美元左右。目前全世界共有1.4万个海上采油平台,全球石油产量的1/3以上来自海洋,预计到2015年,海洋石油所占比例可能达到45%。在2001年—2009年期间,全球海洋移动式钻井平台拥有量保持在641座—705座之间。2004年—2008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美元。2009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为2600亿美元,预计2011年—2015年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年投资额为3000亿美元左右,按设备投资占20%—25%估算,海工装备市场年需求规模大约在600亿美元—750亿美元之间。

十二五我国海上油气产能将再增5000万吨。2010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85%来自于海上,到2010年我国主要海上油气开发企业中海油开发油气田82个,投运海上生产平台150余座,具备5000万吨海上油气产能。十一五期间,中国海共投资1000亿,新增油气产能3000万吨左右,深水海工重点装备投资150亿元。十二五期间,中海油计划投资8000亿元—1万亿元,新增油气产能5000万吨,再造一个海上大庆,其中深水海工重点装备投资300亿元。

国内海工配套设备70%依赖进口。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竞争格局为“欧美设计、亚洲制造”,欧美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处于第二梯队,两个国家又各有侧重。我国的海工装备建造水平与韩国和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海洋工程本土化装备装船率比较低,每年大约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需要进口。

国内企业积极参与海工装备市场。国内造船厂如大连造船重工、沪东中华船厂等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建造钻井平台,之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烟台莱佛士船厂、广州中船黄埔造船厂、南通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山海关船厂等陆续进入海工领域。A股市场海工装备相关公司有中集集团、振华重工、山东墨龙、亚星锚链、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等。

A股海工装备公司面临发展良机。这种机会体现为:一是油价高涨刺激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复苏,二是我国未来海上油气田开发投资将大幅增加,三是国内海工装备企业将逐步提高进口替代的比例。我们看好该板块前景。

风险在于:一方面海上油气开发成本是陆地的5—6倍,因此高油价是海工装备需求增长的必要条件;二是中海油未来海上油气田开发的投资计划能否实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待到山花烂漫时

建筑和工程

研究机构:南京证券 分析师:尹建辉,章琪 撰写日期:2011-04-21

我们的结论 :海工装备市场将是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投资的主力,虽然中国海工装备制造和技术水平仍弱于世界一流水平,所能生产的价值量占比仍然较小,但正因为差距明显,5年内国家战略投资与行业发展的增速仍能达到30%以上。近期油气价格涨幅较大,将会对相关股票给予利好,海工概念股票缺点在于相对其他机械子行业投资标的较少,但我们认为目前中集集团、中国重工、润邦股份仍具备投资价值空间。请参考我们的之前的投资价值报告。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战略的大机遇,重点关注细分配套龙头

机械行业

研究机构:国都证券 分析师:肖世俊 撰写日期:2011-03-03

油价重回高位,我国海工装备行业迎来发展契机。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之一,随着中东北非动乱蔓延油价已经破百,海洋油气开采的经济性也日益显现;中海油“十二五”规划投资翻番以上至3500亿元建造5000万吨海上石油开采能力,将极大推动我国海工装备跨越式发展。

世界海洋资源开发升温,海洋油气资源和海上风电投资支出巨大。据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2035年世界石油总需求较目前增长26%,其中新兴国家增长53%,而陆上现有油田产油高峰已过,到2035总产油量与目前基本持平,供需矛盾突出。2015年海洋石油产量有望达到全球总产量的30%,保守估计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投资翻番,其中深海油气是重点开采领域。此外,海上风电已成为全球风能开发的重点领域,2010欧洲海上风电装机量大增50%,而中国海上风电预计2020年累计装机量可达3000万KW,届时约占风电总装机量的20%。

海工装备产业链附加值高,我国海工装备崛起在未来5-10年。一般的海工钻井平台造价在2亿美元以上,是空客主流机型A320的4倍以上,海工装备行业具有带动面广、产业链长及附加值高。目前全球海工产业链格局是:欧美掌握设计,韩国新加坡是主要制造商,中国整体制造水平差距比较大;不过中国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FPSO技术进步较快,目前已经独立建成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09年以来中国国际海工订单逐步增加,未来5-10年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产业转移至中国乃大势所趋。

未来5年中国海工市场总价值约高达1000亿元。预计中国海工装备市场未来5年包括大约40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和14艘FPSO(改装和新建两部分),加上配套设备及部件,市场总价值约高达1000亿元。随着更换老旧装备高峰的到来,以及深海装备新增需求释放,国际三大主要海工装备市场在755亿美元左右。

把握海工转型投资机会,重点推荐配套细分行业龙头。我们认为中国海工装备重点突破2个方向:半潜式平台和FPSO,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集集团、振华重工和中远船务,将成为我国5大海工装备大型集团,海工行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长期受益;建议把握行业龙头、海工转型清晰及未来业绩弹性大等三类投资机会,重点个股包括:中国重工、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亚星锚链、神开股份和杭齿前进。重点推荐配套细分行业龙头:亚星锚链、神开股份、上海佳豪和杭齿前进。主要风险是石油价格降至60美元以下。来源中国证券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会员服务 | 用户反馈 | 联系我们 | 交流社区 | 营业执照
客服/合作/投诉:+86-23-81216771 邮箱:oilmc@vip.qq.com 备案:渝ICP备2024042459号-1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