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储运管网 >> 海洋油气争夺战:中日争东海 俄罗斯欲霸北极

海洋油气争夺战:中日争东海 俄罗斯欲霸北极

  来源:  日期:2012-09-08  关注度:1323
捍卫海权,强我中华
 

从东海油气田到南沙群岛,从马尔维纳斯群岛到北极,潜藏在海洋深处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引起各国的躁动。在陆上重大油气发现可能性越来越小的背景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海洋油气争夺战即将上演?


  躁动的海洋

  陆上油气资源越来越少,海底探明油气储量不断增加,海洋变得越来越躁动,日渐成为各国能源争夺的新战场。


  陆上油气资源量的逐年减少,迫使各国纷纷将寻找油气的目光转向了海洋。

  随着中日撞船事件导致的爆炸性传播效应,海域争端问题再次以强烈的冲击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并非法扣押中国船长詹其雄,在中方的严厉交涉下,17天之后,詹其雄才被释放。

  有分析指出,中日争端目标不在于一个小岛,而是这一海域丰富的油气资源。事实上,近年来国际间的海域争端一直都没有间断过,而且呈逐步上升的态势,目的都是为了油气。

  从年初英国与阿根廷马岛海域争端再起,到随后北极列强圈地达成协议,再到东海游弋的日本巡洋舰以及南海诸邻国林立的钻井平台,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国人迎来了又一个睁眼看世界、睁眼看海洋的历史性机遇。

  尽管海洋争端日益复杂化,贯穿核心的主题却从未改变——由于全球陆上能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对海洋油气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

  统计显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产油区年均产量降低2.6%,而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有66个国家能源生产达到峰值。但从2000年至今,全球石油年消费量已从34亿吨增加到42亿吨,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增长的趋势依然不会减缓。

  与陆上石油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相对的是,全球海上油气产量和探明储量却稳中上升。全球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田已占60%以上,截至2009年,海上油气探明储量达452亿吨,而专家预测说,这一数据大概仅占全部储量的20%。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3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为1.05亿桶/天。在未来的20年间,全球石油产量平均每年至少要保证76.4万桶/天的增量,而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石油产量的重要来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将来自于海洋。
      
       日益膨胀的需求面对有限的和已知的资源,使海洋变得越来越躁动,争端中各国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升级。而近期在重新主张海洋权益过程中遭遇的阻力与产生的争端,也自然成为了这一全球性矛盾的缩影。

  在海洋油气的争夺中,各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陆地面积狭小的日本历来是“圈海运动”的先行者,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海洋国家,也是最早认识到海洋权益的亚洲国家之一。对日本来说,无论从渔业还是从对海底资源开发的角度考虑,称其海洋专属经济区为日本的一条生命线都不过分。

  日本也因此与周边国家存在较多的海域争端,多年以来,日本不仅与中国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纠缠不休,制造事端,而且与韩国在独岛海域龃龉不断,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更是时常出现摩擦。

  美国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权国家,也是当今世界拥有海外属地最多的国家。2006年,美国进一步加大“圈海运动”的力度,将夏威夷以西、中途岛以东大片范围单方面划成本国海洋生物保护区。

  俄罗斯更是不甘落后,它甚至把自己的国旗直接插在了北极的海底,以宣誓对北极拥有主权。受其影响,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在地域上接近北极的国家,纷纷找出各种理由,宣誓对北极拥有管辖权和开采权,以求在北极的资源争夺中分得一杯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雪融化加剧,其海底潜藏的巨大经济利益日益显见,于是相关各国围绕该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也展开了博弈。

  另外,东南亚各国围绕着南沙群岛问题更是向中国频频发难。在南沙群岛海域的100多个岛礁中,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通过 “蚕食战略”逐步侵占了岛屿中的大多数。而且岛屿附近的资源还遭到了它们的大肆掠夺,目前,南沙群岛周边已经被越、菲等国打了一千多口油井,每年出油量多达六千万吨。

  为和平解决东海和南海问题,早在1979年,中国政府就公开表明了中方愿以“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但时过境迁,“主权属我”似一厢情愿,在南中国海上,当前中国所占领仅是礁,而所有的岛几乎都被越南占领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也演变成实际控制国的“分别开发”。

  既然当年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时的世界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我们到底应如何解决争端?

  在解决中国南海争端问题上,有专家认为可以套用挪威对北极海域争端的处理方法。当年挪威的做法是,与北冰洋沿岸各国签署条约,提出主权属于挪威,但所有参与国都可以去考察开发。但这一说法也遭到了另一部分专家的反对,国家海洋局资深海洋问题专家许森安就认为,不能套用国际争端的解决方法,而应该首先明确中国的绝对主权,不存在周边各国都可以随意考察开发的可能性。

  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原副主任、国际海洋法专家萧汉强表示,海洋油气争端应依据公平原则灵活解决。澳大利亚与印尼之间的帝汶海按中间海沟来划界的案例就可以借鉴。而近期俄罗斯与挪威在北极海域划界上的争端以和平的方式落幕,给各国之间的海域争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2010年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最终签署了条约,划定了两国在北极地区巴伦支海的边界,结束了两国长达40年的争端。

  海洋争端,归根结底是各国之间利益的争夺,尤其是对海底油气资源的争夺。尽管国际上有过各种解决争端的模式,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导致争端的具体成因不同,解决的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也许,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日新月异,石油等化石能源日渐退出主导能源的行列,届时,被各国一度点燃的岛屿争端的烈火也许会不扑自灭。

往事:中日东海的油气争端


  中国东海的油气争端由来已久,重温这段油气开发的艰辛历程,也许可以从中窥见未来的解决之道。

  1974年的一天,中国东海上海风阵阵、万里无云,一艘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勘探船劈波斩浪,飞速行进。尽管这样的好天气在海上难得一见,然而,萧汉强却已经顾不上去欣赏,他全部心思都放在船后快速追来的日本巡逻舰以及上空盘旋掠过的巡逻机上。作为当时地矿部进行基层调研的年轻干部,他还是第一次在海上和这些不速之客正面遭遇。

  “这些不速之客数量很多,除了日本的海上保安厅还有美国第七舰队的军舰和飞机,”如今已年逾古昔的萧汉强仍清晰记得那段在海上与日、美巡逻部队缠斗的日子,“日本保安厅的飞机就在头顶像苍蝇一样不断盘旋拍照,有时突然从我们旁边俯冲掠过,距离近得可以把里面的飞行员看得清清楚楚,非常猖獗。”

  时隔三十多年,萧汉强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当时都气愤得不得了,就用高压水枪向他们喷射,还用东西投掷,向日本人表示愤慨。当时他们坐在飞机里向我们拍照,由于飞得很近,我们也站在甲板上向他们拍照,作为他们无理骚扰的证据。有些船员向他们喊话,说我们是在中国的大陆架上进行正常勘探,你们走开不要干扰我们。”

  如今,作为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原副主任以及国际海洋法专家的萧汉强,仍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海洋事业,并密切关注着东海油气争端的最新情况。在他看来,东海的油气争端看似利益相关方有限,应当容易解决,但四五十年来不但没有解决,却愈演愈烈,冲突加剧,这在世界海洋油气争端中都是一个特例。2010年3月,争吵了40年的俄罗斯和挪威,终于就北极海域的划界争端达成了协议。而中日之间自上世纪60年代起的争端,却始终难有实质解决:大国关系、军事问题、地质问题、海洋法的应用以及历史文化等问题纷繁复杂,使人们一番抽丝剥茧之后,仍将目光投在了海洋能源资源之上。

  争端:因油气而起

  1968年,始终致力于在东亚秩序建构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却有意无意扮演了一回“麻烦制造者”的角色。1966年,受亚洲近海矿产资源勘察协调委员会(CCOP)的邀请,美国海洋研究所的“亨特”号调查船先后对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都进行了勘察。

  据了解,当时美国的调查飞机甚至飞到了作为中国内海的渤海,并对中国所有近海做了航空重力、磁力调查以及海上地震勘探、重磁勘探和水深调查,这些调查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两年后,美国就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公布了中国近海海底资源的勘探情况,同时认为,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是世界第二个波斯湾。中、日、韩三国纷纷开始进行海域划界分析与勘探,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海底油气资源。

  据萧汉强介绍,日本从60年代获知美国调查结果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海上调查,不断侵略中国的沿海。那时中国海军建军不久,力量较弱,海洋调查也仅限于近海。此外,海洋的渔政、海监等管理机构均未建立。所以日本人肆无忌惮地进行空中和海上的调查,以致在70年代占领了钓鱼岛。

  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是逐步的。在初期进行科考,后来增设气象站。到了70年代初,日本的国有石油公司陆续向政府游说,要把东海按他们的理解和中国划一条中间线,并且将钓鱼岛完全划归日本,这一建议最终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到80年代,日本开始宣布把钓鱼岛列入空中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直至近年开始正式宣布是其领海。

  此外,在1974年,日本和韩国在东海的北部又成立了日韩开发区,两国由此划去了东海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国当时连续6次提出抗议,但两国仍继续进行勘探,包括海上地球物理勘探和海底钻探。

  由于当时中国的抗议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在紧邻该开发区的外侧钻探龙井一井以宣示中国在该海域的权益。

序幕:揭开东海油气的面纱


  据当时指挥作业的地矿部老专家回忆,当钻探到海底2000多米的时候,就发现井内压力突然增大,巨量天然气在高压下向外喷涌,准备实施封井时却发现钻杆已无法取出。组建不久的钻井队伍一下慌乱起来,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井毁人亡。专家在关键时刻下定决心:炸掉钻杆强行封井。尽管损失很大,钻杆和钻头全部被封在井中,好在保住了油田。

  也正是这一次惊险的勘探,使中国东海丰富而神秘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第一次与勘探队有了“正面接触”。 中国也由此了解到该井所在的龙井构造是一个油气含量很大的高压油气盆地,发现在日本提出的中间线中方这一边,有一个长垣构造带,这是一个类似于大庆油田所在松辽盆地的理想构造带。在油气地质工作者看来,这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喜讯——东海油气宝藏的具体位置终于被确定了。

  接下来的勘探进展也顺利得多,勘探队在龙井一井的地质数据基础上,成功打了平湖一井及周边诸井。由此,屹立东海的春晓油气田已经初具规模。

  春晓油气田自建成以来,对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贡献卓著。它直接为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面对环伺的强敌与国内的动乱,仍坚持勘探调查工作,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难。

  萧汉强向《能源》杂志记者回忆了新中国第一条钻井船诞生的艰辛历程:1970年4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决定中国要拥有自己的钻井船及勘探队伍。于是,鉴于当时的国力与国际局势,决定改造、拼装一条船,从国外购进一条船,再自力更生制造一条船。

  从1970年到1975年,中国首先改造了第一条双体钻探船。当时是由交通部提供了两艘五六千吨的货船,在上海浦东造船厂拼接起来,然后安装上一个五六十平米的平台以及一个井架,再架上一个兰州钻探机械厂生产的陆地钻机——这在当时属于能够打3000多米的大型石油钻机——这样就 “改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条钻井船“勘探一号”。

  但由于“勘探一号”不具备抗台风的能力,作业风险过大,之后就再没有使用。由此,新中国第一条钻井船在短暂服役后退出了历史。
  由于改装钻井船难以胜任东海的勘探工作,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那条外购的船只上。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国家封锁,对外交往很少。萧汉强的同事通过很多渠道才找到了新加坡一家造船厂的老板,这位华人船厂主表示愿意帮中国进行海洋勘探,并给予优惠价格。但由于他的船厂也只进行小型船只制造及修理业务,造不了钻井平台这样的庞然大物。因此这位老板情急之下找来美国一家钻井公司,把他的船厂进行改造后就地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条外购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勘探二号”。
       有了“勘探二号”,中国东海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于是,3000多名工作人员与20多条调查船只似乎在一夜之间汇聚到了东海海滨。据萧汉强回忆,当时的整支队伍,包括石油工人、船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支东海大陆架油气勘探队。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的勘探工作也在全速推进。萧汉强还记得,当时他们的勘探船队还经常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行进,船员虽考虑到两国争议而没有登过岛,但中国的渔民都经常登上钓鱼岛休息。另外,当时中国的海洋调查船都在该岛附近做过初步的地质调查。日方只是骚扰尾随,并未派舰船阻拦。也正是依靠这支由渔船改装的海洋调查船队,中国才对整个东海包括今天已无法进入的钓鱼岛周边海域的地质情况有了初步、大致的了解。

  钓鱼岛:宝藏中的宝藏

  1966年美国对中国领海进行调查后,国务院认为中国必须对领海进行自主的全面调查。由此,中国当年就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支海上地球物理调查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用渔船改装成调查船进行海洋调查。据了解,中国从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近30年中,仅在东海的勘探调查就已经先后投入了至少30亿元,还不包括引进一部分国外设备所花费的外汇。而历尽艰辛的调查结果总算没有辜负萧汉强和同事们的心血——东海的油气远景给人以惊喜。

  中国对领海进行全面勘探调查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东海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的盆地。其地质构造被学界称之为“三隆三凹”,即由三个隆起带和三个凹陷带共同组成了整个东海盆地。第一条“隆”是浙闽隆起带,其连接的一个“凹”就是东海陆架盆地;再往东是从钓鱼岛一直往北直到韩国济州岛的钓鱼岛隆褶带,“凹”也就是紧邻它的冲绳海槽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再往东就是琉球隆起带。因为考虑到当时中日两国对东海的分歧,而且中国的勘探技术和条件有限,所以中方的勘探活动主要在近海也就是东海陆架盆地这一区域。

  据萧汉强透露,包括春晓、断桥、残雪、天外天以及平湖共5个油气田在内的春晓油气田所占海域共约2.2万平方公里。如果所有油气田都开发,一天的天然气产量大概可以达到700万立方米,一年可以达到25亿立方米。据他估计,东海的资源量大概有80亿吨油当量;黄海和渤海有油气显示,有含油层,但还没有找到好的油田,那里的资源量大概有72亿吨油当量。而整个南海约有350亿吨油当量,因此中国领海的油气资源量约有500亿吨油当量。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森安表示:“东海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正好说明了钓鱼岛的珍贵与日本人的野心。”他认为,日本要抢钓鱼岛的目的有很多,但从能源角度来讲,其主要目的是要强占半个东海大陆架,从而划去中国东海油气资源的半壁江山。

  从许教授展示的东海地质图上来看,自中国的上海、浙江、福建一直到冲绳海槽,其水深都只有140-180米。整个东海面积有77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海域的水深都不足200米,属于标准的大陆架地形。也就是说,在遥远的古代,东海还是和中国大陆连成一片的,那时候中国大陆的沿海应该是在冲绳海槽以西。而古代中国大陆的黄河、长江、钱塘江、岷江等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和冲击形成的三角洲都位于日本划定中间线的日方一侧,后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入海口才到了今天的位置。

  因此,稍有地质常识的人都清楚,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一定源自中国辽阔的大陆。在数万年的时间长河中,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从远在西北的雄山峻岭,到中部无垠的平原,再到东部沿海的丘陵地带,将所有地区的陆源有机物裹挟而下,冲击到东海中,再经过数万年沉积才形成今日的油气资源。远不是只凭日本一个海上孤岛,有限的大陆面积能够冲击形成的。

那么钓鱼岛周围海域真的有丰富油气资源吗?


  萧汉强告诉《能源》杂志记者,由于钓鱼岛海域目前被日方封锁,无法进行详细勘探,但从地质角度分析,钓鱼岛周围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油气资源前景非常好。“因为那个地方沉积岩厚度很大,而且连东海盆地周边的春晓油气田都已经产量可观,那位于盆地中心位置的钓鱼岛海域应该油气资源更加丰富,可谓宝藏中的宝藏。”

  他指出,整个东海有77万平方公里,中国目前实际控制约45万平方公里,剩下的32万平方公里被日本和韩国分掉了。如果钓鱼岛最终归属日本,中国又承认了日本划的中间线以及日韩共同开发区,那么中国在东海所拥有的海域面积也就所剩无几,大概只有不到30万平方公里。而同样所剩无几的,当然还有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当谈到东海油气争端未来的解决时,萧汉强用当年身为地质部领导的温家宝在“勘探二号”上的讲话,作为了解决原则。尽管时隔几十年,老人仍能脱口而出:“大家在东海大陆架勘探石油,不仅是为国家解决能源的困难,同时也在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甲午战争时,琉球和台湾都被日本占领,现在我们能在中国的东海大陆架工作,应感到光荣和自豪。”

北极:距中国很近


  与其他地区性、双边性的争端相比,北极作为一个全新“战场”,是目前唯一涉及全球主要大国的油气争端,而中国不能仅作壁上观。

  2010年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终于达成共识,两国在北极地区巴罗支海的边界结束了长达40年的争端。据悉,条约将允许俄罗斯与挪威绘制海底地图,以便探测潜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而对于这场新的海洋争夺战,业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和挪威的争端只是近年来多方竞逐北极能源的一个缩影,除了俄罗斯和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大块头”也早已磨刀霍霍,不愿轻易放走这块到嘴的肥肉。

  2007年8月,俄罗斯议员阿图尔乘坐潜艇来到北极,将一面俄罗斯国旗树立在北极海床上。对此,全世界迅速做出反应,有关国家或紧急派遣科考队驶向北冰洋,或开始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展示肌肉。

  由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雪融化加剧,其海底潜藏的巨大经济利益也日益显见,相关各国围绕该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也展开了博弈。而这场争夺,似乎也给并不遥远的中国带来了某些启示。

中国的角色归属

  北极让中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了世界大国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开始变得不满于仅作壁上观的角色。而北极博弈的肇端,仍是大国意志的产物。

  据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周鸿均介绍,二战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公布了一个美国的大陆架法。宣布美国东西海岸各一百噚 (一噚约合1.8288米)水深的等高线之内的大陆架,其海面下的土地都归美国所有。这在当时也属创新,以前还没有国家做过类似宣布。于是,受美国影响,很多国家的海权意识也开始苏醒,开始纷纷学习美国搞海洋调查和科考,海洋经济和海洋权益开始受到各个国家更多的重视。

  而与此同时,大陆架自然延伸的概念也为各国所沿袭。2007年俄罗斯议员阿图尔在北极海床上插国旗的举动,就宣称是根据大陆架自然延伸的规定。

  然而,俄罗斯的这一举动刺激的不止是北冰洋沿岸的国家,中国的部分专家也开始建议政府关注这块地球上位数不多的“处女地”,以为本国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对于挪威与俄罗斯这份最新的协约就大为不以为然。他认为:“北极的问题不会那么容易解决的。总的来讲,北冰洋中间的归属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就算现在这些国家划了界限,还留下一大块国际共有的界限,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也应当全力去争取,因为据统计,全球未来的石油有四分之一会在北冰洋下面。”

  这当然也是各大强国都要到北极去动脑筋的原因所在。于是,汪院士用自己朋友的例子向《能源》记者说明了全世界对北极共有海域的重视程度:“我的一个朋友原来是极地所的所长,提出过一个叫做‘北极之光’的设想,想造一条全球最大的破冰钻探船,到北极的冰上去开采石油。这个计划欧盟一开始很重视,认真推行了几年,但最近调子低了下来。因为筹不到那么多资金,欧盟也问过中国,是否愿意加入。但由于北冰洋的冰在日益减少,所以有人开玩笑说:等你们的钻探船建好了,冰也快化没了。”

 同样认为中国也应在北极争取自己利益的还有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森安。他认为中国在北极也有自己的利益:“北冰洋周边国家不能把国际公海部分随便瓜分,那里是国际共有的,中国也有权去开发。当然要经过一定手续,这个手续管理机构当然是联合国,而不是某个国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家商定一致的,一个国家领海最远划出350海里,一般的国家在大陆架最远划出200海里。北极的中间极点海域还是国际公海,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不能像当年瓜分殖民地一样去瓜分的。因此,自己国家的权益该维护的就要坚决维护,该去争的就去争。”

  汪品先院士还依据各国在南极的开发提出,中国在南北极都应当做工作:“就像在南极,所有国家定了协议,谁也不许率先去开采那里的矿藏,但可以进行科学考察。而科学考察中国现在进行得很积极,那么北冰洋为什么我们不积极?实际上北极气候的变化和中国气候的变化是有关系的。”他还建议中国发挥白令海峡的“后门优势”积极展开行动。

  北极争端的中国启示

  除了积极参与开发,专家认为,北极海域的油气争端为中国自身海洋油气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华东政法大学周鸿均教授认为,中国在东海问题上,根据大陆架自然延伸的方法来划分界限是不现实的,是需要调整的。因此,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借鉴北极海域争端中挪威与俄罗斯的划界方法,即:按照中间线一家一半,但中国可以根据日本提出的中间线进行对己有利的调整。

       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李保田则认为,日本就强行提出东海中间线的问题,这是不合法的。因为依据《国际海洋法》,中间线并不是最合理的原则,在东海问题上最合理的原则应该是大陆架原则。大陆架在整个海洋划界问题上,在海域领土归属问题中是高于其他原则的。因为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中国是欧亚板块的主导,欧亚板块的主体部分在中国。所以整个东海大陆架是和中国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另外,在中国南海争端的解决上,也有专家认为可以套用当年挪威对北极海域争端的处理方法。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挪威与北冰洋沿岸各国签署条约,提出主权在挪威,但是参加国都可以到那里去进行考察开发。

  而这一说法同样遭到多数学界人士的反对,许森安就强烈主张南海的争端不能套用国际争端的解决方法,而应该首先明确中国的绝对主权,不存在周边各国都可以随意考察开发的可能性。

  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原副主任、国际海洋法专家萧汉强也指出,海洋油气争端应依据公平原则解决,而非生硬套其他国家的解决方法。

  他告诉《能源》杂志记者,1967年和1968年,欧洲的北海在当时的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挪威、英国等强国的环伺之下,各国为了海洋权益和资源争得不可开交。后来1969年,各国就把欧洲北海大陆架到底应如何划分的争端移交到了国际法庭。国际法庭就根据公平的原则,否定了荷兰、比利时和丹麦提出的中间线原则。也就是说,划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中间线也是方法之一,但如果划分的结果导致不公平的话,这个办法就不能采取。

  那么怎么叫公平呢?萧汉强认为其核心就是海底资源合理分配。合理当然就有各种解释:比如根据海岸线的长度、根据人口的多少、根据历史上开发的深度及投入的多少以及海域和大陆架的地质关系等。据了解,北海油气争端的解决是国际上解决类似争端的经典成功案例,并成为后来几十年各国解决海域争端的样板。

  另据萧汉强介绍,国际上依据公平原则解决海域争端的其他成功案例很多,例如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帝汶海划界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们也是按照中间海沟来划界的,也是按照公平原则。另外,按照公平原则划界的案例还有美国和加拿大在美国东北部的缅因湾的划界,也是根据海底地形、海岸线长短、海流以及回游生物等因素综合划分的。

  因此,北极海域争端与中国的关系也许用汪品先院士的一句话归纳最为适合:“北极和中国看似很远,实则很近。”

中国应转变海洋政策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面对如此广阔的深海面积,中国错过了大好的机会,现在到发力的时候了。

  在全球范围内,由海洋权益产生的争端和矛盾逐渐表面化,但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长期致力于海洋地质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对包括东海在内的中国领海油气资源潜力十分乐观,并呼唤在全球关注海洋能源的今天,国人应提高海洋意识,争取海洋利益。

  《能源》:随着陆上能源的日趋枯竭,全球海洋油气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面对这一现状,您认为中国应做出那些改变与努力?

  汪品先:随着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人的海洋能源意识也在逐渐苏醒。

  从郑和下西洋至今的600年间,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重视海洋。从最高领导一直到普通百姓,海洋意识和从前不同了,主要因为中国的经济背景变了。自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加入国际大市场中去之后,中国的利益已经远远超出原来的界限了。

  中国的海洋政策,从林则徐时代的象征就是虎门炮台,凡是从海上来的我就打你。邓小平的海洋政策就是把近海守住,韬光养晦,不与人争利。但现在不行了,中国的石油有一多半都从国外运来,贸易也要依靠外国市场,如果再不争取海上利益就会为人所制。中国目前搞矿产、石油的企业在三大洋都已去勘探过了,我们做基础研究的很惭愧,没有为他们做什么贡献。

  地球表面60%以上都是2000米及以上深度的海洋。而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深是3800米,因此世界上主要是深海。而且现在看来,未来能够给人惊喜的大油田也都是在深海,比如北冰洋。如此广阔的深海面积,完全可以任中国人去发挥,中国错过了这么多大好的机会,现在总该到发力的时候了。

《能源》:您如何评价中国领海的油气资源禀赋及开发前景?

  汪品先:中国现在的海上石油,南海的潜力是相当大的;渤海是一个主力;东海也是有前景的,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没有怎么开发;黄海的情况一直到现在没有什么突破。早年英国石油公司等大公司也来钻探过,但没有什么发现。总的说来,中国最大的希望还是在南海。渤海和南海是中国现在海上石油的主要来源。而以潜力来说,最好的应该是南海。目前中国的石油开采已经到了深海,而南海的深海从这些年的迹象来看,是有很大希望的。

  东海在这些年也有过很好的工作,但由于政治的原因,没有很好的铺开,现在新的进展几乎说不上。南海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南海主要的油田在南边而不在北边。中国这些年都把主要力量放在了北部,南部当时做过的,但又缩回来了。中国如果早一点有这样的概念,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现在中国在南海已经很被动了,南部的石油产量比北部高得多,将来的预测也是南部的前景要更好。

  《能源》:与世界其他油气富集海域相比,中国领海的油气生成原理有什么特点?

  汪品先:中国的石油资源主要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中国一直宣传的陆相生油;一种是西方比较看重的海相生油。中国领海中主要油气田的产生都遵循的是陆相生油理论。一直到今天,渤海海底的油气资源也是陆地的。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的生油原理主要也是陆相的。现在从南海的情况来看,海里面形成的油气资源有可能比陆上形成的历史更长,钻井也就要钻到更深的地层才能找到,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正在筹备之中。特别是南海深海的石油,估计大部分都是在远古的海洋中遵循海相生油的原理形成的。

  海相生油在中国应该说有很好的前景,陆地上也一样。现在的中国华南地区找到的油也是很早的海相的油,未来可能会更多。

  说到底,现在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都是在后来的地质构造变动中被拉开的,原来已经形成陆地了,陆地张开以后又形成海了。而这些海张开是有各种方式的,学界曾依据南海的地质特点将其地质形态总结为“大西洋式的小洋盆”说的是盆地自身“张”的作用,同时也可能有地壳“压”的作用,也可以“挤”出海盆来,这是指的另外一种类型。

  大西洋在它张开的时候,形成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油田,大多数都是海里的。巴西现在为什么能跻身“金砖四国”呢?它就是靠得深海石油。巴西的大油田有90%以上都在深海,它就是在大西洋拉开的时候,形成了西海岸巴西的油田以及东海岸西非的油田。

  那么南海是否在拉开的时候也产生了油田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主要我们现在知道的太少。我在1999年主持了大洋钻探之后,就觉得南海存在海相生油的前景,但要想做这方面工作就要往地层更深处钻井,这是下一步的目标。这个应该是有前景的,但是现在做的工作太少。

《能源》:东海和南海是中国领海中面积最大的两个海域,它们海底的油气构造有哪些异同?

  汪品先: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就是亚洲,最大的大洋就是太平洋。在这个大陆和大洋之间夹着一串海,我们叫它们边缘海。虽然中国的东海和南海都属于边缘海,但它们的地质情况完全不同,或者说这些海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海有两种,一种本身还是陆地,被海水淹没了,称作大陆架,它是浅的。另一种就是大洋。大洋与大陆最大的区别在于地壳。大洋的地壳是玄武岩,比较重;大陆的地壳是花岗岩,轻一些。而大陆架有很好的油气资源,东海和南海目前开发的主要资源都是在大陆架上的,世界上的很多油气资源也都是大陆架上发现的。

  这些年人们发现深海也有石油,东海没有什么深海,唯一的深海就是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和南海相比,属于尚未拉开的盆地,要再等几千万年才能拉开,从而形成油气构造,因此目前并没有被划入石油勘探的范围。

  东海和南海主要的区别是,东海是大陆架为主的浅海;而南海中深海占的比例更大,也是中国唯一没有争议的深海海域。说到底,海底的沉积都是陆上掉下去的。都是海里的泥沙一步步搬下去的,先搬到陆架上,之后海平面变化了再把它推到深海去。

  而现在全球主要新发现的油气资源都是在深海海域,东海没有更多的深海,因此下一步最大的希望当然是在南海。

  东海的石油勘探工作本来做得很好,找到了大油田。很可惜由于争端而停了下来,进展并不顺利,其实那里是很有前景的。日本人之前不去开发,等到中国找到了油气资源,又跳出来提出异议,中国应当争取自己的海洋权益,据理力争。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会员服务 | 用户反馈 | 联系我们 | 交流社区 | 营业执照
客服/合作/投诉:+86-23-81216771 邮箱:oilmc@vip.qq.com 备案:渝ICP备2024042459号-1
©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信息均为会员发布,虽已初步审核仍请自行注意识别验证其有效。